当前位置主页 > 社会万象 >
热门搜索:

金牌调解员和他的上百本日记

绍兴资讯网     发布时间:2021-10-14   

  北京11月29日电 题:金牌调解员和他的上百本日记

  作者 李京泽

  秋末冬初,江南微凉。在浙江省枫桥镇枫桥派出所老杨调解中心,一位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因财产分配问题吵得火热,母亲怪儿子没有孝心,儿子怪母亲偏爱哥哥。

  激烈的争吵中,一位上了年纪的调解员始终记录着,神态淡定,纵使那位母亲愤然起身控诉也没有扰乱他说话的节奏。他叫杨光照,当地人叫他老杨。

  1986年,老杨从部队转业进入枫桥派出所成为了一名民警。2008年本该退休的他带头成立了以自己名号挂牌的调解中心,以调解员的身份继续上班至今。

  在中心,档案柜里连续三层摆放着老杨的100多本日记,上面写得密密麻麻,大部分是他的调解笔记,从日期、天气到当事人叙述,详细记录着每一场调解的起因、经过和结果。

老杨摆放在调解室的数百本日记 李京泽 摄

  记者翻看着日记,问老杨这么多的纠纷中,哪件印象最为深刻?“经历的纠纷太多了,印象深刻的有很多,我就给你讲一个最近的故事吧”,老杨回忆起事件的来龙去脉,对于他来说那是一场历时五天的鏖战,过程远比日记本上记录的艰辛。

  去年,镇上有三兄弟雇佣了一个外镇的泥工修缮母亲的墓碑,泥工找来的小工在干活时意外摔伤致死。按照正常情况,三兄弟应赔偿小工家属,问题就在于这三兄弟并无赔付能力,只能由他们的妹妹承担。本来与此事无关的妹妹表示最多赔付两万,与死者家属提出的60万相差甚远。

  用了五天,老杨和同事在两个数字之间取了一个中间值,期间小工家属两次因为不满意赔偿金额在调解室大闹,情绪激动时直指着调解员的鼻子斥责他们失职。为了弥补赔偿的费用,老杨请来了两方所在的镇政府民政局帮忙,甚至还动用了调解中心的活动经费。

  第五天,小工家属拿到了满意的赔偿金,向老杨和其他调解员道了歉。

  在日记中,像“乘客搭车致伤”、“兄弟搭墙起争议”这样家长里短的事情是老杨工作的主要内容,每次调解用时最短不过两个小时,最长的一次差一天满一年。这100多本日记收藏了人间琐碎的悲欢,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调解工作创新发展的演变。

  “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都增强了,原来调解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。”老杨说曾经“情、理、法”在他心中的排位已变成了“法、理、情”。他和同事们总结出了“调解八法”来应对社会矛盾的复杂化、纠纷类别的多样化和纠纷对象的多层化。

  时代在变迁,工作性质在变化,唯独没有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。“人民警察入职的第一项挑战就是与群众打交道”,老杨记得他第一次去村民家时脑子一片空白、不知说些什么。

  如今那个烦恼如何与群众打交道的青年已白发苍苍,年近古稀。他收获了许多荣誉,也收获了岁月的痕迹。写了太多字的右手需要贴着膏药来缓解疼痛,总是一尘不染的西服领口随着弯曲的背部有些塌陷,时间的磨砺和经验的累积让他深得老百姓的信任。

  在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的枫桥经验诞生地,对于知道老杨的群众们来说,老杨就是枫桥经验的实践者。自成立以来,老杨调解中心累计受理各类纠纷近2000起,群众满意率100%,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纠纷都是群众冲着老杨的名字而来的。

  “在枫桥镇,人们说有事就去找老杨,我想找的不是我杨光照一个人,而是我们每个调解员。”老杨和他的同事们把法律知识、平安社会的理念延伸到了街道社区,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,彻底实现了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,化解矛盾于基层,而这也是“枫桥经验”最突出的特点。

  放眼全国,对“枫桥经验”的实践正在从枫桥扩散。11月28日晚,公安部举行了首批100个“枫桥式公安派出所”命名揭晓仪式,在这些派出所学习“枫桥经验”的成绩单上有很多个“老杨”式的调解员,他们有不同的特色,不同的背景,唯一相同的就是都在真心实意地服务着老百姓。

  老杨家在诸暨市,每天上班需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,无论春夏秋冬,他始终最早到达调解室。明年,老杨70岁,即将迎来人生的“第二次退休”,他依然选择退而不休,只要身体允许就一直干下去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