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主页 > 国内资讯 >
热门搜索:

刚转业又进大山 扶贫干部带领村民发展集体产业脱贫致富

绍兴资讯网     发布时间:2022-01-07   

  从军27年,好不容易结束了聚少离多的生活,又进入秦岭深处开展扶贫工作,朱炳全说,这是为家乡做贡献,一定要做好,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

  从军27年 父亲说“儿子没有电动车亲”

  46岁的朱炳全1991年入伍,从军27年,2018年2月从部队转业,同年10月份到莲湖区委组织部锻炼。2019年3月份到莲湖区纪委监委上班,7月到周至县东涧沟扶贫。

  “一直聚少离多,本来想着军改转业可以回家陪陪老人孩子,没想到刚回来就要去扶贫。”朱炳全说,老父亲已经88岁了,儿子也已经考了大学,这些年对家人的照顾确实太少。组织上决定让他去扶贫时,刚开始是不太愿意的,最后还是决定服从组织安排,投入到新的岗位上积极工作。

  去年8月份,父亲骑电动车摔伤,朱炳全正在村里忙工作,依然没能照顾得上,父亲说:“儿子没有电动车亲。”虽然嘴上这样说,当了30多年的村支书、老党员,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儿子工作。

  朱炳全是周至县马召镇人,虽然知道秦岭山里条件艰苦,但自己还从未去过,“既来之则安之,我这也是为家乡做贡献呢。”朱炳全说,做工作就要做好,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,也要对得起家人的支持。

  山上种花椒山外养肉牛 发展集体产业帮村民脱贫致富

  周至县王家河镇东涧沟村地处秦岭深处,农民种植的土豆玉米经常被山里的野猪破坏,发展养殖业则由于污染水源也被禁止。面对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脱贫的道路显得异常艰难。

  刚到东涧沟村,莲湖区驻村工作队也很犯愁,如何处理好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,是东涧沟村实现脱贫致富道路上的必答题。

  有人提议养牛,因为以前东涧沟村有养牛的传统,村里有好几个养牛的“老把式”,但由于养牛会污染水源而被叫停。

  “山不过来咱过去!山里不让养牛,咱就搬到山外去。”朱炳全斩钉截铁地说道:“东涧沟村可以搞‘飞地养殖’,在山外建设养牛场,齐心协力发展村集体经济。”

 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多次实地考察,几经转辗,最终确定在48公里外的广济镇双庙村租地4.5亩,建设养牛场。多次前往内蒙古、甘肃等地买牛,目前牛场已经有208头牛,最近母牛还下了六头小牛。

  朱炳全算了一笔账,今年8月15日第一批60头牛就要出栏了,年底还能出栏40头,一头牛纯利润3000元,总共能收入30万,按照村集体和村民二八分的分红比例,全村83户302人人均能分到将近800元。

  除了村集体收入,贫困户也从中收益了,62岁的脱贫户刘发红就是养牛场建成的第一批受益人,“我身体不好,不能干重活,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我养过牛,特意聘请我到这里专门养牛,还给我发工资。现在我每个月能拿2500元,也干上了自己喜欢的老本行,心里痛快。”刘发红高兴地说道。

  山外养了肉牛,山上的土地怎么办?

  驻村工作队与东涧沟村两委会经过深入调研,通过土地流转40亩地,投资15.9万元,建立花椒园产业园,种植无刺花椒。

  “不需打桩防动物、不怕飞鸟来觅食、不怕无雨太干旱、保护生态不怕查!”说起花椒产业园,东涧沟村的群众开心地说起了顺口溜。

  “管理员承包管护好,成活率达到90%就能交到村上了。”朱炳全说,到时候也可以为村民增收。

  村民: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 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了

  “朱队长每三四天就要去看望贫困户,帮忙打扫卫生、挖地,啥活都干。”村里79岁的老党员黄正玉说起朱炳全来赞不绝口。

  贫困户杜平安家有两位老人、两个孩子,一家六口以前靠务农日子过得紧紧张张,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,为他投资种起了花椒树、办起了养蜂场,去年一年养蜂收入将近一万元,今年1000多棵花椒树也挂果了,也能卖个上万元。

  “蜂蜜、核桃、花椒,都是朱队长他们帮忙联系销售的。”杜平安说,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,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了。

  今年5月22日,驻村工作队还评选了7类11人(致富带头人、自强之星、公益之星、最美村医、明白老人、恩爱夫妻、孝顺儿女等)的先进个人,并聘请了红白理事会主任,宣读了乡规民约,激发了群众争先创优的动力和积极性,养成良好的乡风。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实习生 薛如梦


来源:-华商报